10月21日,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及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240余名师生走进洋河文化艺术中心四楼洋河美术馆,参观《故宫三部曲》人工智能艺术大展,开启了一场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AI赋能艺术,再现紫禁城六百年风云
本次展览由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指导,南京师范大学校友企业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与江苏阿波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变局”“承载”“守望”三大主题篇章,系统梳理了紫禁城从王朝更迭到现代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展览突破传统艺术展陈模式,通过AI算法深度解析《故宫三部曲》近百万字文献及404幅珍贵影像,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抓取历史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与情感,结合生成对抗网络(GAN)技术创作油画,并由艺术家进行艺术微调,最终呈现出一幅幅兼具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视觉史诗。

多模态交互,打造五感沉浸式历史场域
展览现场,AI油画、动态影像、气味模拟装置及数字人导览系统构建起多维感知空间。师生们通过触摸屏与“数字守门人”互动,聆听AI生成的故宫历史解说;在“时空长廊”区域,气味装置释放的檀香、墨香等场景气息,配合动态光影再现宫廷生活片段;工作人员从技术路径层面详细解析了AI油画的创作逻辑——算法如何通过数万次试错迭代优化画面细节,以及人机协作中艺术家如何赋予作品情感内核,令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技术赋能下的艺术创新边界。

学术思辨碰撞,探索数字时代艺术新范式
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AI创作的原创性边界”“传统艺术数字转型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针对“算法生成内容是否削弱艺术个性”的疑问,策展团队以展中《永乐迁都》AI油画为例,揭示算法通过分析明代书画笔触特征生成基础框架,再由艺术家注入个人风格完成创作的协作流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李明表示:“此次展览为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学生可直观理解技术工具如何成为艺术表达的延伸而非替代。”

本次参观活动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艺术创作思维与历史文化研究有机结合,成为一场“行走的实践课堂”。未来,艺建系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界融合,培育兼具技术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