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新闻业有哪些特征?非虚构写作法和以往的新闻写作存在哪些区别?在艺建系新闻专业,常常活跃着学生助教团的身影,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拍摄短片、制作PPT、在专业课上轮番上阵,为大家解释媒介理论。
你看,此时,在2021级《广播电视概论》课上,本期上线解答的是王丹妮团队,今天她们讲解的专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非虚构文本和可视化”。
主讲王丹妮同学首先从定义、特征和文化价值等方面介绍了非虚构文本,并举例盘点了非虚构文本理念在新闻业的发展与实践,接着提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非虚构文本开始从单一的文字或图片形式,转向在线交互可视化的融合报道,她的团队搜集了2012年《纽约时报》的融合报道《雪崩》、2019年澎湃新闻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2020年新华社的《3D新闻丨了解新冠病毒》、2020年首部抗“疫”手机短纪录片《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等素材供大家阅读或观看。
团队成员沈琦和张艺两位同学协助主讲,为大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解释陌生专业术语。
王丹妮透露,为了当好本期助教,她的PPT都修改了好几版。
助教团是艺建系新闻专业一直坚持的项目,从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新闻传播学》开始,就会被分为若干组,或创办新闻播报节目,或助讲传媒理论,他们上台串讲中回顾新闻经典,探索传播前沿。